我想通过两个真实的故事来回答
王姐陪护教育的失败
我们单位的王姐,她的女儿从小就在她的呵护中长大,孩子在小学的时候还是不错的,在班里一直是第一名,王姐一直以自己的女儿为骄傲,只要谈到孩子教育,王姐都是掌握了决对的话语权。我们对她也是很佩服,经常找她取经。孩子上了初中以后,王姐为了孩子的教育,卖掉了原来大平方的房子,到女儿学校周边买了个小户型的学区房,为了这事,王姐夫妻两个还差点离了婚。
初中三年,一直都是王姐在接送,工作上的事的,王姐基本上能推就推了,我们单位领导和同事虽然打心眼里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办法。我们觉得王姐这种做法有点太过了,谁家孩子不想上学,还非要这样陪护。
王姐的孩子上了高中以后,她又去高中附近租了房子住,接着陪读,可是到了高三以后,孩子开始厌学了,王姐干脆请了一年的假,不上班了,直接全程陪读。无论王姐如何耐心地劝说,还请了心理老师,也找了很多一对一的辅导,可是孩子坚决就是不上学了,王姐天天是以泪洗面。我们中间也去过几次,和王姐聊过天。看到王姐的女儿天天把自己锁在屋里,我们也很奇怪,为什么以前那么聪明的孩子现在就突然之间不上学呢,在我们眼中,王姐的孩子可是清华北大的人选。
到了高考的时候,王姐的孩子也参加了高考,只是过了专科线,只能上一所很普通的专科,王姐假期没到,也回来上班了,现在的王姐对孩子的事,基本上是一个字也不提了, 我们也不想谈这个话题。
通过王姐孩子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家长对孩子过度的陪护,并不利于孩子自身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自己学会走路,自己去适应社会,自己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姐的360度无死角的陪护,等拔苗助长,孩子需要亲身经历的一些问题没有经历,最终结果是失败的。教育并不仅仅是读书和考试,成绩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通过上学,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应当是人生的阅历。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一些生活苦难,比如说自己上学,自己打车,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自己在学校里住宿,自己处理同学关系,自己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失败和总结教训中前进的。过于一帆风顺的孩子很难成功。
临时工双胞胎儿子放养教育的成功之路
另一个故事,也是我们单位的,我们单位的两个临时工,家里有两个男孩,是双胞胎,两个临时工的工资都很低,他们还开了个小店,卖一些水果,夫妻两个学历也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根本就谈不上,那些特长班、兴趣班之类的根本就没有了,辅导班更不用说了。两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习都是中等偏下,因为其他孩子都上辅导班,他们的孩子完全依靠老师课上的讲的,放学回家以后,还要帮父母卖水果,父母没有时间做饭,两个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能自己做饭了,饭做得虽然不好吃,但是基本上都能做熟了。两个孩子上三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就不用父母接送,都是两个孩子一上学。
到了初中的时候,两个孩子都能非常熟练地做水果生意了,周末的时候,两个孩子在店里基本上都能招应生意,也很会说话,惹得周围的居民经常到店里去照顾他们的生意,看到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卖水果,让大人们都很心疼。两个孩子的成绩慢慢的也提上去了,到了初三的时候,两个孩子在班里都是前三名,升高中的时候都考了理想的高中。
高中三年,孩子选择了住校,孩子的父母从来没有学习方面有过半点的关心,他们的期望值也不高,能考上大学就上,考不上就回家打,卖水果也行,做生意也不错,反正只要认真干活就饭吃。他们两个人从来都没有给孩子提出什么期望。
两个孩子高考都取得了好成绩,都考上了浙江大学,虽然没有上清华北大,但是在我们单位也是这么多年来最好的大学了。
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不是说你想孩子什么样,孩子就能什么样,你给孩子定的期望值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结果,孩子不是泥巴,你想捏成什么样捏成什么样。我不赞成家长辞了工作来陪读,更不赞成孩子过多地干扰孩子的成长。
家长是孩子成长路的引路人,绝对不是铺路人,路最终还是要孩子自己来走。
内容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告则删
谢请,我的孩子如果在上高三我一定会辞掉工作去陪读的,孩子们学习压力大非常辛苦。我家邻居有一女儿,在她上高一的那年她家突然要搬家,因为我没女儿就特别喜欢人家女儿,我和女孩妈妈是发小特贴,没有不说的,她告诉我女儿上了高中学习特别紧张,中午二小时耒回跑吃饭写作业根本不够用,她看孩子太紧张太辛苦,每天晚上放学天己黑了,又特别担心孩子安全,所以牠家搬到孩子上学的附近去了,为了孩子上学我看家家邡会这么做的。我没有女儿是二个男孩子,总的耒说比女孩子好管一些,也是每天紧张的很,旱上准时六点半就走了,晚上回来天也黑了,反正天天特别忙,有时晚回耒一小时把我担心死了,她又不让给他打电话。我在想假如我有一个女儿上高中,别说高三了我肯定会不上班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