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屡次失败,为什么不考虑换个方向?不是诸葛亮不考虑,而是诸葛亮北伐根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凭着诸葛亮对局势的把控,诸葛亮知道蜀国一统江山,恢复汉室的希望已经无法实现,他能做的就是让先帝创下的基业能够延续更长一些时间!
关羽北伐失败,关羽父子被东吴吕蒙擒杀,荆州丢失。接着刘发备发动夷陵之战,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希望能夺回荆州,又被东吴陆逊大败,损兵折将,病死白帝城。大好的局面就这样被刘备家哥俩个折腾没了!蜀国由强变弱,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两路北伐,一路出秦川,一路出荆州的战略已经无法实现,因为荆州丢了。
诸葛亮要北伐只能出秦川,就是由汉中出兵。汉中出兵北伐最理想的就是出祁山,进可攻退可守,后勤相对容易保障,稳扎稳打。其次就是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穿越秦岭,由子午谷、簊谷、骆谷进兵。魏延提出分兵子午谷当即被诸葛亮否决。原因是子午谷路难行,后勤保障困难,另一个原因如果魏军在子午谷设伏,蜀军必惨败,甚至全军覆没!这是诸葛亮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一个重要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诸葛亮没说,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成功,顺利拿下长安、潼关,这样曹魏必全力争夺,蜀军在国力,后勤保障困难的情况下,根本守不住,得到也必将失去。所以诸葛亮北伐只能出祁山,六出祁山可以说寸土未得!也说明诸葛亮北伐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北伐?诸葛亮北伐只有一个目的,尽可能延长蜀汉的这份基业!刘备病死白帝城后,刘禅继位,蜀国内外交困,内部派系矛盾凸显,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外部魏、吴强敌虎视眈眈。这样内外交困的环境下,首先北伐可以转移内部矛盾,让国内稳定下来。其次造成蜀国强大的假象,让魏、吴两国不敢对蜀发动战争,用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观点就是以攻代守。这个观点是有依据的,依据就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面,《后出师表》里提到,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答案就在这里,伐也亡,不伐也亡,以其坐以侍亡,不如伐之!
图片来自网络。
诸葛亮想从此地伐魏?鸡肋、难以想象、战略不值得!
东三郡是指汉中东部西城、上庸、房陵三郡,纵观诸葛亮伐魏,均是死磕曹魏的关中、陇西等地,从未考虑过从东三郡伐魏,不是诸葛亮不想多路齐发,而是做不到,是从此地伐魏收效甚微。
1、地理位置不可行
从图中来看,整个汉中地势为一个大盆地,北边是秦岭山脉,南边是大巴山脉,汉中盆地包裹其内。其下又可细分为两个盆地,一个是以南郑为首府的汉中平原,此地是汉中的精华所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是屯田积粮的极好地方,一个就是东三郡之地的安康盆地,但其规模相对汉中来说就小得多,且地势更为丘陵化。两个地块之间地势阻隔,天然来说,东三郡就独立于汉中,且在此地屯粮的成本更大。
再来看两条重要的河流,分别是连接汉中盆地和东三郡的沔水和东三郡连接荆州的汉水。这两条河流在三国时期可不是现在丹江口水库建成后这个流量,水流量特别不稳定且水流湍急,暗礁众多,行船困难。特别是沔水,其枯水期十分之长,这也是导致东三郡独立于汉中之外的缘故之一。而水运,自古以来就是进兵运粮的要害之一,从此地伐魏,可以想见,当前线打着打着,后面的兵粮突然运不过来的情形,伐魏又不是破釜沉舟之战,可以想见那种“来的时候还是好好的,回却回不去了”的感觉是多么糟糕。
2、战略态势不可行
从战略态势上看,从东三郡地区北伐,难以扩大战果,即使拿下东三郡,下一步的战略唯有东出南阳、襄阳,相应有勋关和汉水阻隔。即便能够东出拿下襄阳和南阳,此地的战略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方面此地堵住了东吴从荆州北进中原之路,要随时提防东吴的背刺。另一方面,此地离曹魏政权的起家核心之地兖州较近,曹魏在此地的统治较为稳固,而且地势平坦,在此地很难抵挡住具有骑兵和粮道双重优势的曹魏冲击。
相比较来说,北上的战略态势就要好很多,一方面曹魏对雍凉之地的统治远没有中原、河北稳固,士族在曹魏政权的权力核心度不高,另一方面战略上从陈仓到遏住街亭陈仓可以夺取凉州,从子午道出遏住潼关可夺取长安虎踞雍州,且只用面临曹魏的军事压力,一旦夺取后还可抹平曹魏的骑兵优势。综上,北上比东出的战略更为妥当。
3、政治遗祸
申耽降魏
东三郡自东汉末年以来,不仅在地理上相对独立,政治也是相对独立的存在。不论是早期的张鲁治政还是曹魏和蜀汉的反复争夺期间,都绕不开一支政治力量——士族豪强,这其中东三郡就以申耽、申仪两兄弟为代表。这些本地土豪没有明确的政治风向,都是风吹两边倒,哪边势大就投哪边,这也是东三郡在魏蜀拉锯中屡次反复横跳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绕不过去的在三国中期在东三郡活跃的人物——孟达和刘封,这其中孟达是李严的政治盟友,而李严正是诸葛亮执政蜀汉最大的对手,刘封虽是“假子”,但对刘禅的继承权是有着“强宣称”的,况且这其中还有“关羽之死”横亘其中。东三郡从某种程度上是远离蜀汉主流政坛,成为蜀汉政坛的政治遗祸的策源地之一,这也是东三郡之所以对于蜀汉来说不稳定的原因。以此地为基伐魏,后方必然不稳,难有寸进。
综上
对于东三郡来说,不论是对于蜀汉还是曹魏,不论是地理上还是政治上,都算是边缘地带。蜀汉据此地难以伐魏,曹魏据此地也难以从此地伐蜀。东三郡的战略价值在于联通荆益,跨有荆益,一旦二州分属不同势力,此地便属鸡肋。这也是东三郡在蜀汉和曹魏之间数度易手直至蜀汉失去荆州后一段时间也彻底被曹魏拿下的原因。但曹魏在东三郡的统治也未动用太大力量,深入核心,不过是委任当地豪族“羁縻统治”,终究也是因为东三郡的“战略不值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6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