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们的传统节日,延续了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春节在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同,比如,我们南方的春节,流行着这样的歌谣:
初一郎,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郎,初五初六快回去,初七初八做事去。
意思就是说:初一初二都是嫁娶的子女上门给父母或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拜年,初三初四就是给姑父,舅父,姨夫等亲戚拜年,初五初六基本上给亲戚拜年都差不多拜完了,开始回归自己的家,初七初八意味着春节过完了,开始上班做事了。这就是我们当地的春节习俗。
另外,春节的大年三十基本上都是一家人团聚共进晚餐,杯酒菜肴丰盛,美美的吃一餐,第二天清早一般凌晨三四点就起床,父母都会带上子女到山上用手折些树叶树枝带回家,意思是春节大清早捡到财喜,希望来年财运亨通,发大财。然后回家做早饭,一家人又美美的吃一顿早年饭,吃饭后,就是同一个姓的村庄的年轻后生、小孩家家户户上门给生活在同一个村的叔兄、长辈们拜年,说些:新年好!恭喜发财等一些吉利话。
在中原一代,除夕之夜是熬年~睡的较晚(传说驱凶猛怪兽~年,保全家平安),夜里点着长明灯,后来用电灯,整夜灯火通明。 春节早上人们起的很早,不准大声说话,更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大人指导着孩子们先上香、摆恭食、烧金纸、银铍敬神祭祖,然后开开大门,在院孑里点上大火,在火堆里放一些柏技(驱邪),开始准备放鞭炮。
在过去,经济十分贫乏,不像现在,孩子们要什么就买什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家过年买一梱炮,一挂千支头鞭,最多再加三五挂一百头的小鞭足了,一般家庭的孩子怎不想要挂小鞭或几只炮仗?但也不过只是一种奢望,谁也不敢向家长提出来,因为他们知道结果的回报是“家长的一顿臭骂”。等到自家放过鞭炮后,家长们就开始准备早餐~包饺子了,孩子们就没事走出家门,到别人家去拾鞭炮,但不不乱说话,尤其是不吉利的话,怕人家听后不高兴,赶走不让自己拾鞭炮。
吃过早餐后,在家长们的带领下,去给长辈们行礼拜年,大人们指点俺们去给爷爷奶奶们磕头,当然也会争到一些零碎的压岁钱。拜完长辈后,就是孩子们玩鞭炮的时间了,他们把早上捡来的鞭炮拿出来显摆,把没有线念的小鞭折断,摆成一个圆圈,中间再倒点炸药,拿火香往中间一通,轰的一声,青烟四起,这时又燃着了周围的小鞭,小鞭们同时燃烧……
这就是我难忘的童年故事~有趣的年。
!山东潍坊地区农村的过年习俗最近几十年基本上是个固定的流程。小年吃饺子放鞭炮,祭灶王爷。除夕前两天之内上坟祭祖。祭祖一定要供水饺和放鞭炮。除夕当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晚上一家人团聚守岁,吃饺子喝酒看春晚。午夜开始放鞭炮,送灶王爷,在农村一般还要在院子里摆贡品祭拜天地,天明撤祭。天不亮大人孩子就换上新衣服开始串门拜年,逢人就说“过年好!”拜完年后回家休息或者自家人聚会喝酒聊天。初二是最重要的日子,新姑爷老姑爷都要看丈母娘,在老丈人家族串门拜年,拜完年喝酒。初三开始走其他亲戚。初五叫“五麻日”,早上放鞭炮吃饺子。正月十五过元宵节,正月十六叫“十六日”,也是早上放鞭炮吃饺子,意味着过年结束,开始新一年的平常日子。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农村的老习俗正在逐渐消失,像放鞭炮在城市已基本取缔,串门拜年改为电话微信等新方式,传统年味也就越来越淡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