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南昌一对父子相继跳楼自杀。
事件概要:
1月7日,15岁高中生小付从小区顶层24楼自坠身亡。
同月14日,其父用同样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小付自述:
我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不少欢笑,但无法给自己带来欢乐,
家属描述:
父子感情很好,儿子意外使父亲悲痛万分。
对家庭来说,父子相继离世,是巨大的痛心。
对社会来说,两条年轻的生命以自杀结束,是深刻的警醒。
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
关于孩子
-
心理健康问题:
从小付的自我描述中,我感受到他当时的抑郁情绪。他说无法给自己带来欢乐。就是说在生活中他无法获取快乐体验,这是真实的主观感受。
他有这种感受,可能存在脑器质性病变,引发化学分泌失衡,导致抑郁。
值得注意的是:
抑郁症不仅是关乎心理,它更是生理功能发生的异常——脑部化学分泌失衡。如是由此引发的抑郁,定要配合药物施治,方可增进疗效。
-
性格探索:
“我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不少欢笑”。
“这个世界”指的是谁?谁欢笑了?他做了什么让“这个世界”欢笑了?
-
他的降生给父母,至亲带来了希望和期待?
-
他懂事,贴心让父母甚感欣慰?
-
他努力学习,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教师家长乐悠悠?
-
他关心同学,热心相助,温暖青春躁动的灵魂?
如果这些是“这个世界”欢笑的原因,为什么他自己不能欢笑?
除了极端的脑病变,是什么让他无法体验欢乐?
是15年来从未感觉真正的自我,还是丧失发现这世界更多奥秘的欲望和觉知?那一刻,纵然世界很美好,但,与我无关。
关于家长
据家属描述“父子感情很好”。理论上,父子感情好,是可以给小付带来宽慰和温暖的,可为什么小付仍旧感觉“无法给自己带来欢乐”。
父母是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那些属于孩子真实感受的点点滴滴。
例如,当送给他一辆巨大的电车玩具的时候,而错失他瞭望窗外,渴求的看小鸟自由飞翔的神情。也许那神情就是答案。
十五岁的少年,一定不会那么“圆滑”,朝朝暮暮中总会流露出自己无法快乐的线索。可惜,没能被洞察。
关于家庭
小付的父亲,在小付去世的几天后,选择以同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为这位父亲感到悲痛与惋惜。但是,关于他这个极端行为,可能有两个深层原因:
第一:孩子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当小付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丧失,精神无法继续支撑,而后崩溃自杀。
第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由于,小付自杀事件引起的父亲精神障碍。重大创伤事件是引发此病的重要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但是,此病与患者的个性特征,认知和经验等有密切关系。
暂且不谈精神障碍。
我不知道小付的父母关系如何,但一个孩子认为自己给世界带来了快乐,理论上父母之间不会存有太多的矛盾和争执。也就是说父母可能站边相同价值观。
如果父母都将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寄托在孩子身上,也就是父母可能“没有自己的生活”,可能“没有自我”。这是怎样的际遇呢?孩子在此家庭中,可能吸收到的是什么?
关于学校
必须老生常谈的是,15岁少年的情绪,终是有线索留给我们。
-
或是上课时的分心走神。
-
或是同学玩耍中的无心伤害。
-
或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荒唐借口。
-
或是胡言乱语,目光呆滞的一天一天。
我不知道小付的表达是什么,但在那个学校中,那些曾与小付有过交织的教师中,那个他曾经数次出现的校园里,总应该有人去注意到些许吧?
如果没有,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哪里呢?
关于教育
我之前在写另一篇文章的时候,提到过我理解的教育: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育。
说文解字里育是生育养子的意思,而我认为,它更涉及到一个时间的进程。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而是朝朝暮暮。
此外,我还想增加一点,那就是教育对象。
我以前读过一篇文章,标题让我很触动“21世纪最疯狂的群体是家长”。
孩子在精进的过程中,父母有没有继续提升?——关于认知,知识储备,生活技能,和与时俱进的思维?
如果没有,那是不是要接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不能接受,那悲剧了怎么办?
我不想在结尾处写上天堂里没有痛苦,因为我知道,倘若痛苦在心中,哪里都不是天堂。只有接受深刻反省与精进的存在,才可能获得安宁,才能助己,助人。
我是西西,心理咨询师,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愿同您一起学习探究。
期待关注,用心原创,思想深邃,简简单单。
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心情都无比的沉重。当我做了孩子的妈妈后,才知道责任,才明白做家长真的不容易。个人分析之所以造成这样的事件,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孩子的学习成绩的问题。据悉,孩子15岁,在上高中。高中是人生学习生涯里最难熬,最有压力的一个阶段。父母的期盼,老师的唠叨,让这个男孩没有发泄的途径。
中国大多数家庭,都不会和孩子沟通,动不动就嚷,骂,甚至打。孩子不比我们大人苦闷,繁重的课业压力没有一个关心他的人去开导他。
中国的教育何时才能改改呀,别在拿成绩说事了。
2.家庭环境因素:如果家庭关系和睦,夫妻感情好,那孩子的性格肯定是开朗乐观的。长期生活在每天吵架的生活中,心态怎么会好呢。
大人把生活过成了油腻的婚姻,所有的事情都能引发一场家庭战争,这样的家庭环境,恶劣的夫妻关系,孩子能好吗。
总之,每一个家庭都该反思自己的教育,自己的家庭关系。成绩或许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别再每天逼着孩子了,孩子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