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老人帮儿女带小孩,这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传统,甚至隔两代都会有人帮带小孩。也是真的没有办法,年轻人在城市打拼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自己带小孩,只能选择父母过来帮忙,父母年龄大,不愿意来也没有办法,为了孩子为了下一代只能勉为其难。过来帮忙。
为什么不愿意来呢?这里面有好多原因,第一就是不习惯,在自己家不管城里还是农村自由,想干嘛干嘛不受约束。来到这里哪怕是儿女他也不习惯,不仗义。
第二就是来这里没有认识人特别无聊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在自己家左邻右舍前后院随便串门胡吹烂侃心情还好。
第三就是关系难处,不管是婆媳也好,还是老丈人姑爷也罢,时间短还行,时间长了都不好相处。到头来忙没帮明白,关系搞炸了所以说,有一点办法谁也不愿意来的。
谢谢大家多多关注评论。
这是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东北农村,一个村子多则几百户人家,少则几十户,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说句夸大的话,闭着眼睛走路在村里都不会掉沟里,习惯这里的山山水水,如果不是为了帮子女带孩子,农村老人根本不想去城里。
现在的90后、00后大多出生在城市里,或者在农村呆了一段时间就进了城里,接触了新鲜事物后,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再加上工作都在城里,大多数都不会选择再次回到农村。而对农村的感情、对老房子、老邻居的感情也仅限于未成年的那段时光,虽然怀念、但不会太过留恋。
但老人都不同了,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甚至就连自己的生活开销也是靠这边土地反哺。熟悉这里的花草树木、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熟悉这里的左邻右舍,这种感情不是用几句话、一个环境就可以磨灭掉的,如果不是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孩子,农村的老人大多数都不会选择离开生活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村、邻居,还有那栋老房子。
中国人都比较传统,越老的人越在意传统,讲究个落叶归根,一般老人老了都不会选择外出,哪怕是去子女那里也不行。就以我来说,我是88年出生的,地地道道的东北农村人,在外工作近10年了,无时无刻的都想着回农村去生活,只不过现实不允许而已。
农村老人在农村呆了一辈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对自己的房前屋后,及田里地里的一草一木,感情是特别深厚的。甚至哪里有个石头,哪里有个树桩,哪里有一塘水都记忆犹新。在方圆几公里的一个地方,呆了几十年,加上农村绿化天然,空气清新,咋舍得离开。但是,有的儿女在城市买了房,安了家有了孩子,小两口要上班,小孩没人带,请人帮带增加负责还不太放心,这任务非老人莫属了。但老人去城里却住不惯,狭小的空间,沉闷的空气,住几天就想走,可是小孩没人带,只好硬着头皮,一百个不情愿的住下来,感觉度日如年似的,太为难了。这也是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纠结,老人倒是希望把小孩接到农村照管,但小孩的父母死活不同意,就希望后代能上城里的学,说城里的学质量好,农村的差,老人哪拗得过,呆一天都难,每天“身在曹营心在汉”,可怜天下父母心了。等把小孩管到幼儿园毕业,老人就会和子女商量,把小孩送去读寄宿制的小学吧,真呆不下去了。有的老人如愿了,归心似箭,逃离城市回到农村,逢人就说:城里太难在了,今天终于刑满释放了。有些可没这么好的运气,小学离家远,得坐公交,父母一百个不放心,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继续熬下去。
农村老人进城市生活,不习惯很正常,更多老人进城市帮儿女带孩子,日子过得弊屈,烦闷,也是在所难免。
我家对门家有两儿子,都在城市买了房,大儿子俩囗子是教师,有了小孩丈母娘包管了。二儿子俩口子打工,媳妇是外省来的,婆婆去饲候月子,再合适不过。
农村女人,大半辈子没出过远门,被儿子接去上了楼,一个月没出过楼门,大妈不识字,城市人出行坐公交,大妈一百个不会,也记不住几路车号,买东西吧,电梯不敢上,为安全着想,儿媳妇坐月子,大妈也在楼房陪了一个月。
回到农村,回到家,大妈说再也不去城市儿子家了,看见电视就头疼。估计是整天电视声给烦成这样的。
现在我家对门大叔大妈拼了命地打工挣钱,说城市开销大,挣了钱,让儿媳妇安安心心带好小孩,他们也更安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