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为何如此短命,因为司马家太能作了,正是应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司马家是怎么花样作死的。
分封诸王
司马炎在出兵消灭东吴之后,志得意满,于是就开始思索怎么能把江山长久万代的传下去。经过总结曹魏的经验,司马炎认为只有分封司马家的人为王,才能让司马家拥有绝对的军事力量,这样司马家的皇位就能坐稳了。
说干就干,主意拿定之后,司马炎先将异性的王全部降为公,然后分封司马家的人到全国各地去做王,前前后后总共分封了27个王,大大小小的王国分布在全国各地。
王国分封之后,又规定了王国的军队规模,人数都在一万人以内。这样的诸侯国还不会对中央产生什么威胁,但是后来朝廷对诸侯国下放的权利越来越大,诸王逐渐掌握了封国的军事权利,这样一来诸侯国就越来越不受控制。
如果仅仅是拥有军队,诸侯国还不至于这么快就发展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因为没有钱呀。这时候司马炎又来雪中送炭了,规定封国的税收三分之二交给国家,剩下的三分之一封国自己留用。这样一来诸侯国就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了。
接着朝廷又干了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把诸侯国的人事任免权也下放到诸侯国,诸侯国俨然就是一个小朝廷了。
结果司马炎死后,各个诸侯开始轮番上台秀肌肉,史称八王之乱。当外族已经在国内肆虐之时,这些诸侯们不是想着怎么平乱,而是不闻不问,一门心思的在朝中争权,就这样强盛一时的西晋王朝轰然倒塌。
其实,封王的教训在西汉已经发生了,刘邦也是考虑到秦朝的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王才会这么快就灭亡了,于是分封诸王,最终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这样的教训就摆在眼前,可是司马炎完全无视,这不就是作死嘛!
门阀制度到达巅峰
从东汉开始出现的门阀制度,到了西晋时期已经彻底成型。门阀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任人唯亲,阻止有才能的贫苦之人进入权利中枢,这种制度长期实行带来的弊端,在当时已经显现,按说司马炎应该加以限制,甚至是打破这种制度。
可是司马炎并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在推行九品中正制之后,想尽办法维护这些人的利益,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门的局面。门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导致人才的大量流逝,这些人才在西晋朝廷没有出头之日,他们能去哪里实现心中的抱负呀,答案是外族政权。
外族政权正是有了这些被西晋排斥的汉族贤能的辅佐,才没有像匈奴一样一直呆在草原上,而是快速完成封建化的历程,开始从草原快速向内地发展,比如继匈奴之后称霸草原的鲜卑族,在王庭分裂之后,就开始大规模的内迁。正是这些得到汉人贤能辅佐的外族政权,最终灭亡了西晋。
深受儒家文化洗礼的汉族文人,竟然能主动辅佐夷族,可见他们对中原朝廷是多么的失望,把贤能的人才都挤兑到敌人那里,西晋真是作的可以呀。
总结
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在西晋朝廷的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造成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王朝短命有以下几5点:
1.八王之乱惹的祸
2.西晋政治集团腐朽。
3.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4.西晋皇族争夺皇位,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5.内迁各族沉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司马家族:
司马懿死后,司马懿之次子司马昭控制朝廷,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五胡乱华,内乱纷争,导致西晋灭亡,“永嘉之祸”后,313年晋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帝位,刘聪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末年,朋党之乱,桓玄称帝,恒玄兵败被杀,刘裕篡位称帝,至此晋朝灭亡,司马家族灭亡。开始了南北朝时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