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岗曾谈过三国有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诸葛亮是智绝.关羽是义绝,曹操是奸绝”。
关羽是《三国演义》当中忠义的代表人物,这样一个流传千古光明磊落又武艺高强的英雄人物,为何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呢?
这与《三国演义》的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关羽性格上的缺点都有一定的关系。
01
《三国演义》的历史观
陈寿的《三国志》主角是“曹魏嗣汉”而《三国演义》的主角是“蜀汉”。书中用了大量篇幅讲述刘备军团的事,意在塑造人物形象,反而对成败得失的细节分析并没有那么看重。
杨义先生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曾从美学视角对此作出评价:“这种调整和转移具有实质性审美功能。因为三国中蜀方站稳脚跟最晚,国力最弱,以它为代表的“道义”一方的描写中心,无疑能够造成一种“扶汗有志”、“回天无力”的悲剧态势,给其间注入一股悲剧性的伦理力量和情感力量”
罗贯中选择国力最弱,根基最浅的“蜀汉”视角来著书时已经奠定了蜀主和蜀将的悲剧结局。
02
《三国演义》的价值观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个人忠义形象及其价值观的选择远远高于两个军事集团的命运之战。
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 ,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 ,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 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名可垂于竹 帛矣。
比如《三国演义》用两个回合描写“败走麦城”,还虚构诸葛瑾麦城劝降一事,借此凸显关羽的忠义品质。
历史上有记载关羽熟读《春秋》,“舍生取义”变成为了关羽的必然结局。
03
关羽的性格缺陷
无论是历史上的关羽还是《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关羽都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骄傲自大,言语伤人。
西晋《三国志》评价关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关羽独帅荆州的时候,孙权曾派使者替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亲。但关羽并不同意且回绝的理由让孙权很没有面子, “虎女焉能嫁犬子”。
关羽言语伤人还不止这一件事,刘皇叔曾认过一个义子名叫刘封。刘皇叔做了汉中王的时候,想要让这个刘封做自己的继承人,但关羽坚决不同意。刘备曾拿此事问诸葛亮,诸葛亮说“这是主公的家务事,您可以问问关羽和张飞。”刘备问关羽的意见时,关羽说:“将军乃螟蛉之子,切不可立。”
刘封得知此事后,心生怨恨,当关羽败走麦城,身陷险境时,刘封选择袖手旁观。因此导致关二爷无奈出走,最终被孙权杀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