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我们先要看鳌拜这个人的一生:
鳌拜为清朝三朝元老,早年追随皇太极战功累累。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可不是浪得虚名,而是鳌拜在刀光剑影中杀出来的名声。1637年,皇太极久攻皮岛不下,且部队减员严峻,此刻鳌拜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然后,鳌拜率部冒着明军的炮火渡海进犯,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局势紧急。此刻,鳌拜持续奋勇杀敌,身先士卒,与敌人打开肉搏战,皮岛由此而克。松锦会战时,鳌拜率领的镶黄旗护卫军五战五捷,连续打败吴三桂、唐通等名将。清军入关后,鳌拜充任追击农人军的前锋,在武昌大北李自成;随后,鳌拜又在西充战争中击毙张献忠,迫使名将李定国、孙可望退守滇黔鸿沟。皇太极死后又拥护顺治继位,打破了多尔衮称帝的幻想,因此顺治十分器重鳌拜。顺治临死前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然而历史证明四位大臣前期或许真心辅佐年轻的康熙帝,后期却各自心怀鬼胎。鳌拜晚年手握大权权倾朝野,再加上鳌拜结党营私,专权跋扈使康熙帝对朝局无法实际控制,所以矛盾自然不可避免。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奉召进宫,随后被康熙特意挑选的亲信佯做的库布擒住。随后康熙令大臣审讯鳌拜,并为之列举了三十多条大罪,理应处斩。按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处斩之前鳌拜求见康熙,见面后鳌拜便扒开衣服,康熙看见鳌拜身上疤痕累累想起了鳌拜的功绩起了恻隐之心,于是将鳌拜禁锢于牢狱中。可叹英雄一生最后于牢狱中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康熙不杀鳌拜原因有三:
其一,鳌拜一生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从皇太极时代的攻伐征战到顺治时护佑顺治继位都有鳌拜不可磨灭的功绩。否则顺治也不会立下遗诏将鳌拜设为辅政大臣之一。
其二,鳌拜对清廷皇室忠心耿耿。或许鳌拜晚年权倾朝野,结党营私但是却没有起谋反之心。或许现在的影视小说中鳌拜都被描写成了谋反,但是天地良心,人家鳌拜可真没有谋反,他只是手握大权却舍不得放手,自然和年轻气势想要大展宏图的康熙帝起了不可磨合的冲突。康熙为鳌拜列举的36条大罪中可没有一条是涉及大逆不道或者谋反的罪的。
其三,康熙杀鸡儆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既然立威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然就没有必要赶尽杀绝了。
说到底,鳌拜只是代表着满洲贵族势力对国家大权的掌握和分摊!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鳌拜作为议政大臣是有资格议政参政甚至干预国家朝政大权的,只不过他将自己的权力人为放大,主观篡改了!他并没有篡权夺位的想法,更没有除掉康熙皇帝取而代之的想法,甚至在满洲贵族的撺掇下,他不得不向皇帝夺权!这都是清朝的中央决策制度留下的弊病!
另外,鳌拜在后金时期,清朝的建立和清军入关都立下了不世功勋,这是不能磨灭的!
皇太极继位以后,鳌拜坚定不移的跟在皇太极身边,南征北战,毫无怨言!
皇太极突然驾崩,鳌拜更是和两黄旗大臣盟誓誓死效忠皇太极,坚定支持皇太极一脉继承皇位!多尔衮摄政以后,好多当初盟誓的大臣都倒向了多尔衮,到鳌拜还是坚定的站在顺治皇帝身后,拥护皇帝正统!对清朝的后世皇帝而言,他的功劳和恩惠,应该永远铭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