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待历史的态度。
这是首要的,我们在这方面是怎么样的,我相信不用累述,我更愿意用苦涩的一笑带过。
那我来说说韩国电影在这方面的态度吧,
首先是对待自身历史的态度——认错、致敬、反思。
这是我在韩国电影里面看到的,我最喜欢的韩国电影是《杀人回忆》,
整部电影我都感觉得到一种现世投向历史的简陋与不公的反思的目光。
里面的导演客观地反应了八十年代南韩军政统治时期的民众生活,
其中小镇探员的办事方法,更是反应了当时警员缺乏系统司法训练,出现大量逼供与直觉办案的事实。
那一个个被屈打成招的犯人,镜头放大他们的无力,更放大警员的暴虐与无知,
镜头冷冷的,像是控诉,更像是历史沉痛的忏悔。
镜头甚至用黑色幽默,去苦涩地表现当时韩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民沉重的无知。
司法人员的无知,“美国太大,所以他们侦探要用头脑破案,韩国很小,所以只需用脚破案“,连大学生活都不知道为何物的警员,迂腐的官僚体制,这些导致了必然的一味追求破案率、暴力审讯和敷衍侦查。
还有人民的无知,不如说时代的无知。
包括《杀人回忆》的导演奉俊昊的另一部佳作《母亲》也是这样。
他们不会美化事实,赤裸裸地将丑恶呈现,正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不堪,在起到深深的警醒作用,这些罪恶不可以再犯了,他们勇敢地面对了,因此我相信他们真的能办到,让这些不公成为历史。
中国电影办不到。不是不想办到,而是神经太过脆弱无法办到。
二、细节。
我觉得一部电影是否出彩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有没有让你记住的细节。
韩国电影很注重细节,这些细节的呼应构成了完整的人物形象。
简单地举个例子,
《我的野蛮女友》里面,全智贤多次对陌生人多管闲事,让她整个人的正义感非常强。
车太贤饰演的牵牛每次听到别人吐,都会想吐这个细节也多次出现,让人物形象非常饱满。
李沧东的《密阳》里面,孩子想念死去的爸爸,躺着假装爸爸打嗝,这个习惯后来迁移到母亲身上,一个很简单的细节,反应人物深邃的情感。
这种可以说是一种格式上的严谨,更不如说是一种对人性的关注、专注。
三、关注弱势群体。
我看过的几乎90%的韩国片,都是涉及弱势群体的,无论是以其为主角大书特书,还是侧面反映,不可否认的就是韩国电影非常地关注弱势群体。
可以这么说,韩国电影是弱势群体呼吸的一道窗口。
《母亲》——残障人士,单亲妈妈,缓交少女。
《杀人回忆》——残障人士,
《密阳》——单亲妈妈。
《婚纱》——单亲妈妈。
《和声》——杀人犯,犯人。
《超速绯闻》——单亲妈妈。
《开心鬼上身》——孤儿。
《我的野蛮女友》——逃兵。
是的,就连《超速绯闻》、《开心鬼上身》这种青春喜剧,他们也是建立在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上的,喜剧怎么做到喜而不浅,就像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就是用笑去掩盖过残酷的现实,用笑去掀开残酷的现实。
四、开放度决定的题材切入点。
李沧东的《密阳》是我看过的韩国片里面,题材最让我惊艳的,整部片用一个悲剧来引发人们对宗教的思考,包括宗教的真实,宗教对人的作用,人们对宗教的索取。
女主角从宗教里得到解脱,却更受打击,最后不惜一切地报复宗教。
这样的切入点,我们有可能出么。
五、传达的思考。
优秀的电影不是更新我们的理念,就是引发我们的思考,或者给我们注入力量。
韩国电影擅长引发思考,
例如《母亲》:正义究竟是六亲不认,还是……?
《和声》:犯人究竟是不是罪不容赦,低人一等?
《密阳》:宗教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如何在苦难当头的时候宽恕?
我说的都是内容点,说的不是技术点,因为中国缺的不是好演员,也不是好美工,不是技术,能出《无极》这样一出极其华丽而无人认可的片子,证明中国电影——无论因为什么原因都好——缺的都不是技术,而是内里的东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