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种说法是如果没有秦的统一,就不会有后来的独尊儒术,那华夏民族会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基础上迎来思想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华夏文明会迎来如希腊文明的另一种黄金时期,这种文明可能会具备更多的民主基因,对整体世界文明都会产生不可估计的影响。
但夜狼想说的是,没有秦始皇集几代之力一统六合,统一文字、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行同伦、建筑长城、焚书坑儒,华夏文明就不会达成一个强力的融合和统一,文明的大一统带来的是军事的强大,可以说秦的一统对华夏民族来说太及时,因为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伴随着秦的统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和强大,汉是承接了秦的基本政治内核,所以才能在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强势用兵,导致了匈奴后来西迁,基本在数百年的时间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外患,不可想像如果楚汉战争是项羽胜出,按楚霸王的政治理想回到一个诸雄争霸的联邦式政治格局如何能与强大匈奴对决,那华夏民族早几百年迎来五胡乱华。
一统六国的秦帝国设立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在国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修长城、修阿房宫、修直道)、击匈奴、平南越、服西夷,赢政每个举动都在开创着中国历史的先河。
但秦国的问题在于太急,这些或许需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功业,始皇帝仅花了十一年。始皇帝不知道他的举措动了多少人的奶酪。六国人不高兴,亡国的伤痛还未抚平,秦帝国的改革又一刀刀的往六国人的心头刻,或许很多年后,这些举措都是利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伟大革新,但于当时,作为一个六国人,对此是如何的不适与抵触,(一如现在的你某天出门,忽然发现你口袋里的人民币不能用得用美元了,你掌握了几十年的汉字作废得学英语,到市场上称肉不按公斤按英磅论,那你心底会有一番怎样的感触。
制度的颁布容易,但六国人的文化生活习惯又且是一朝之间全部改变。
阵痛和挣扎是必不可少的,而秦帝国并没有给予他们心理适应期。
读书人和始皇帝也结下了梁子,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帝国独尊法家,搞文化垄断和兼并,各门各派当然一肚子意见,皇帝赢政对此不解风情相当粗暴,来了个焚书坑儒,企图用武力洗脑和封嘴,效果很差,结果也很糟,读书人们不能提枪,不能下地,但是绝对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始皇帝选择放弃读书人,也选择放弃了人心。
六国旧贵族也是仇恨秦帝国的中坚势力,这些旧贵族无时无日期盼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倒台,回复他们昨日的荣耀,始皇帝对这群人也非常忌惮,拆除其城郭,争夺其土地,迁往咸阳和边疆,严加看守,双方的矛盾没有因为六国成为历史的缓解,只是随着秦帝国一个个高压政策而日益尖锐。
而最基层的百姓,则更为无法承受大乱之后如果沉重的徭役赋税,修长城用了四十万民工,南戌五岭遣了五十万人,修阿房、开凿骊山用了七十万人,加上修直道等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保守估计,秦帝国每年服徭役人数不少于二百万,而当时刚平定六国,全国的总人口也仅在一千万左右,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所以后来在大泽乡,一堆农民的愤怒引起了整个帝国的共鸣产生了胡蝶效应。秦于是二世而亡。
但幸运的是随即刘邦取得了随后的楚汉战争。
夜狼一直有一种感觉,项羽垓下如不自刎忍辱过乌江,中国历史的格局还应有变,以霸王的影响力,回重振旗鼓再与刘邦对决,虽占下风,但未必完全没有希望,何况刘邦阵营同样有他的危机,韩信功高盖主,彭越英布也不是善主,楚霸王从刘邦几十万大军的重围中都杀出来了,却在能安全渡江的时候选择了自杀,或许那一刻,项羽感觉到了某种天命,一种人力无法改变的历史潮流。
他想凭开挂的个人能力逆历史潮流而行,注定失败。
天命,不可违。
七雄归秦,同样是不可违的天命,利弊之争,早有公论。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