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无限好,美拍有诀窍——四句顺口溜助你拍出夕阳大片
晨昏的光线很有魔力,最能激发景物的美感,唤醒人们的情绪,去感受大千世界的多层景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对最美日落的真情表白,难怪有人“愿用家财万贯买个太阳不下山”。我也乐于追逐各地日落美景,陶醉于各种夕阳美拍。要拍摄出一幅称心的日落大片,个人认为,关键是记录下当时触动自己内心的那种感受。
根据个人的实拍经历,总结了夕阳美拍的四句顺口溜:
夕阳无限好,时点很重要。
设置做帮手,氛围巧营造。
常读诗与词,意境不得了。
下山莫急走,蓝光更美妙。
结合实拍下面具体解释:
一、夕阳无限好,时点很重要。
对于摄影来说,夕阳是一个美的元素。尽管这个元素从天文学角度说天天有,但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合适拍摄。一般来说,在我国,深秋至早春的夕阳会比较柔和,经常呈现“蛋黄”形态,非常适合欣赏,古往今来的文学、绘画、摄影作品记录得最多。而夏季时段的夕阳因气象原因光比一般大不易拍摄,但在云量比较丰富的南方地区,在极端天气比如暴风雨前后,又往往容易出现火烧云夕阳,是夕阳大片可遇不可求的创作机会。
有了美的元素,还要有合适的场景去呈现或者有协调的环境烘托,最终才会呈现为镜头中的美景。对于夕阳拍摄,一处合适的观赏点是前提。那么,这个合适的点有什么条件或者标志呢?一言以蔽之,要有美的场景。
这个场景如果是广阔的,那么可以有吸引注意力的兴趣点,比如草原夕阳下饮水的马匹、坝上一丛丛的白桦树,海边踏浪的人、河面上的船只,这些在画面上都将化为吸引关注的“点”。还可以有城市天际线、交织的铁轨路网、立交桥等,这些是串连画面元素的“线条美”。
这个场景也可以是相对狭窄的空间,比如夕阳最后的光线透过间隙漏进屋内形成的耶稣光、小山村上空飘起的炊烟、夕照禅院。
场景如果不好,再美的夕阳,也只有拿着相机干着急。去年我们在海边就遇到一场盛大的夕阳火烧云,可惜海洋这边是东方,夕阳是在我们身后的渔村落下,而海岸线是密不透风的小树林,没有一点线条变化,黑乎乎地一大块,白白错失了一次拍摄火烧云大片的机会。
二、设置做帮手,氛围巧营造。
通过相机的特定设置,强化夕阳的氛围,拍摄出更符合我们需要的照片。一是色温设置,调高调低看个人偏好。喜欢暖调的可以调高色温值,偏爱冷调的可以调低色温值,或者要追求色调冲突、色彩对比还可以反着设置。随着太阳西坠,夕阳的色温一般在3500K-2000K之间。所以,如果想拍出更暖(比现场更红)的夕阳,有三个设置可以达到:(1)设置较高的色温值,(2)也可以直接设置为阴天/阴影模式,(3)还可以改变白平衡偏移,往红黄偏移。设置色温改变白平衡营造氛围,比较高级的是强化氛围而不违背常识,不要让人一眼看出是“假”的,所以设置要适可而止,注意度,切不可“用力过猛”。如果白平衡设置的是自动,拍摄出来的画面的冷暖对比可能不够明显。二是照片保存格式设置。如果你是用RAW格式拍摄,可以完全不必考虑色温设置,因为可以在后期很轻易地调出任意的白平衡效果。三是照片风格设置。一般情况下,夕阳拍摄也可归入风光,很多人就顺手选用风光风格拍摄。其实,还可以选用精致风格,这种风格拍摄出来的照片色彩饱和度更高,场景氛围更加浓烈——暖的越暖、冷的更冷。四是试试HDR模式拍摄。太阳将落未落西山的时候,天空和地面的光比尽管没有正午那么大,但仍然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没有渐变滤镜,还是比较难兼顾好天空和地面景物。这时,可以采用HDR模式拍摄,根据需要选取包围曝光范围(1档、2档);如果想营造油画效果,可以直接选取油画;一般情况下,用自然或标准绘画即可。只是这种模式拍摄色彩容易失真,让人一眼看出“假”。五是测光设置。比较好用是点测光,选取夕阳上方明亮的区域测光,获得曝光组合后,根据自己的习惯采取调整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等参数。我自己在实拍中,比较喜欢在相机自动给出曝光参数后,根据现场感受调减曝光补偿,特别是负向调整曝光补偿可以营造更暖的夕阳氛围,营造出比实际场景更昏暗更美的黄昏。同样道理,这种负向调整也贵在自然,用力过度会导致暗部细节丢失甚至死黑。
三、常读诗与词,意境不得了。
如果单单拍一个孤零零的夕阳挂在天空,或者挨在山边,即使拍清晰了,最多也是一个“咸蛋黄”,只是为以后做后期积累了一个素材,称不上摄影作品。个人认为,真正美的日落照片,应该是意境悠远的,兼具视觉美与文学美,有情绪、可回味。那么,夕阳的意境去哪里找?(1)古人的诗词歌赋里比比皆是,长河落日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山映斜阳天接水、落霞与孤鹜齐飞、已是黄昏独自愁……实拍没想法、没思路的时候,就该加倍读书了,书到拍时方恨少呀。(2)不单是古人的诗词可以提供灵感,现代人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好的食粮,比如:那夕阳中的金柳是河畔的新娘、又见炊烟升起、荷把锄头在肩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3)不单单是文学作品,绘画也有很好的借鉴,相信学摄影的人都知道从中吸取养分,我就不再赘述了。
关于怎样拍出意境,可以借用阮义忠大师在《想见看见听见》里谈张志辉的摄影专题《胸无成竹》时说的话:一个好的摄影家不必急着把自我观点强加到对象上,当领会到对象的精髓时,本身长年累积的人文素养,自然跟着对象共鸣共振而呈现。我想,拍摄夕阳也是这样,我们不妨师法自然,自身的人文素养厚积薄发拍出有意境的作品固然好,能力不逮的时候,认真留下一张最美的日落照于爱生活的人也是挺美的事呀。
这样,拍摄的时候,可以作一些简单的思考:(1)画面是否放入太阳,太阳是主体还是陪体。一般情况下,太阳明显是主体的,画面会更偏于写实,可以突出光线,这时要拍出比如耶稣光;可以突出夕阳够圆够大,这时要拍出“蛋黄”范。没有太阳的夕阳照则对氛围的拍摄要求应该更高,画面会重于写意,需要更高的技巧来领悟场景、跟场景共鸣,才能拍出现场的感受。(2)画面是纯景还是也有人,人是点眼的,还是特写人。纯景的,这时最好有像类似桂林山水那样峰峦,类似大漠孤烟直那样的线条和驼队,类似雪域高原那样的高天辽阔。夕阳如果只是背景或者交待环境,人才是主角,这就是常见的剪影、背影大片了。(3)现场是否有典型的元素可用。长河、峰峦、古道、枯藤、老树、芦苇、飞鸟、风车、脚手架、电缆塔之类,在夕阳的画面里往往有神来一笔的功效,激活整个画面,使整张照片生动起来。去年在广州猎德桥拍日落时,恰逢退潮,夕阳把桥下的珠江水染得金黄金黄的,颇有落日熔金的感觉。但如果只是拍珠江水的浪花,我总感觉画面空落落的,没什么意思。当潮水继续退去,露出滩涂,飞来了几只白鹭,它们三、五成群在滩涂上觅食,我当即放弃追逐西沉的夕阳,将镜头给了这几只白鹭。
四、下山莫急走,蓝调更美妙。
太阳下山,落到地平线下的时候,有些初学摄影的人可能就会收拾器材,准备收工走人了。其实,太阳下山后,天空光影变化迅速,光线柔和色调丰富,对于摄影来讲,是不可错过的奇妙蓝调光影。这是一个曙暮光的概念,太阳在地平线下0 -6°时是民用曙暮光,6°-12°时是航海曙暮光,12°-18°时是天文曙暮光,其中最受摄影人钟情着迷的蓝调时刻出现在4°-8°之间,就是民用曙暮光和航海曙暮光之间。蓝调持续的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加而增加,所以蓝调时间在北京比广州要长,广州一般在太阳下山15-25分钟之间出现。
蓝调之所以令风光摄影师着迷,在于天际色调的柔顺过渡,从天空最高处最冷的深蓝渐变到接近地平偏暖的橙红。记得前年夏秋之际,一次台风登陆前一天,我在广州猎德桥就拍到了这种柔顺渐变、冷暖对比舒服的七彩色调。
另外,拍摄夕阳,也不要忘了东方有时可能会出现精彩的“维纳斯带”。虽然不是夕阳照,但也是这个时间段才可能出现的美景,不妨顺手记录下来。去年我们在广西防城港海边就邂逅了这样的一场“维纳斯带”美景。
希望个人的分享能提供有益的参考,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多多交流。更多图片示例可关注查看本人同名文章。
我是分享生活分享图片的发哥自留天地,邀您关注共同进步!
大家好我是七月黄晓燕
有一句话叫做“最美不过夕阳红”,日落的那一段时间,是非常美丽的,我们拍摄日落并非一定要拍摄到太阳,可以拍摄到其他的景物,像云朵,树木,小河,小船,海边楼房,草原,高山等等。
(下图我只是拍摄河边的草和一块石头,以及水面映衬的一点夕阳的光。)手机拍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的拍摄日落呢?拍摄日落要看好天气,要找好时间,找好地点,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像一般拍摄落日,我比较喜欢用光圈优先模式,或者是手动的模式,偶尔也会用全自动模式。
(下图是我在家乡河边用手机拍摄的。)
在拍摄夕阳的时候,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保证我们拍摄的照片清晰不模糊,也可以保证我们构图的水平,像我们要用到快门线或者是延迟快门遥控,三脚架都是必不可少的。
太阳在进入云层的那一刻,被云挡住那一刻,其实也是非常漂亮的,可以拍摄出不同味道。
拍摄落日,我们可以用到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可以拍摄出非常大的夕阳,广角镜头能够拍摄到更多的景物,衬托出日落的美!
无人机在刚刚上升起飞的过程中,与太阳的结合,呈现出一种大片的美感。拍摄日落也是一种抢时间的工作,落日的时间比较短,每一分钟每一秒呈现出来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