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您不信,这辈子让我最尊敬的人是一个姓胡,叫胡大的剃头匠。
十来岁的时候,胡大没了爹娘,跟一个姓杜的老剃头匠学艺,老剃头匠只有一个女儿,和胡大年龄相仿,本来己许配给胡大,不知是老杜命薄,还是胡大福浅,临近结婚的头一年,女孩溺水身亡,老杜也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安葬了师父,胡大收拾好剃头担子来我村落户。
那是六十年代初,胡大二十来岁,负责为全村三百来号人理发,生产队给他大半个工,每天八个工分。从我记事起,胡大一直为我理发,虽谈不上什么感情,彼此倒挺熟络,我也说不清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他好吧,他平时说话挺难听;说他坏吧,他对人又是那样的热心,况且,他的活做得十分认真,无论老少,他都没曾半点敷衍。记得六十年代未,村里来了一个流浪的残疾人,村里的人也很同情,就让他住在一个废弃的烟叶炕里,白天在镇上乞讨,夜里在里面栖身。
不知从那一天起,胡大居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每月都为他刮脸、理发,并送他一只瓦盆和一条不错的毛巾。乞丐不再胡子拉碴,站在人家面前不至于让人生厌。如此几年,胡大一碰见他,就会用温水为他洗洗脸,净净面,让他焕然一新。
记得是七三年的一天,村支书来找胡大,说是乞丐死了,让他想办法弄出去埋了,胡大一听火了,说自己是个剃头的,只负责给他剃头刮脸,现在人死了,我去给他刮个胡子可以,埋人是你这个支书的事,我就没能力了。支书想想也是,于是,放倒两棵树,做了一个简易的棺木,胡大叫上几个人,抬到村林场的空地里埋了。
说来奇怪,说话难听的胡大却有许多朋友,公社通信员小张就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小张爱钓鱼,每每来村里,村支书都请不去,偏偏爱在胡大的一间小屋里“鬼混”,直到“小张”变成“老张”,做了乡党委书记,友谊一直不减当年。
到了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了,村里再也没有工份补贴,胡大开始收费剃头,光头一角,分头一角五分。此时,老张己做了乡党委书记,他让胡大搬到镇上去,并为他弄了一小间门面,因为镇上理发己经涨到光头每人五角,分头每人一元!胡大不干,他说,村里还有不少老人,他们可掏不起那么多钱。
胡大依旧住在村里,依旧每天担着剃头担子走村串户。可是一九九五年春,胡大很少出门了,有人埋怨他不守信用,谁知道我们的剃头匠己卧床不起!后虽经治疗,终于没有留住这个大好人!
胡大走了,按惯例,“五保户”死后都是由村里放倒两棵树,做个简单的棺材,但这次老张不同意,虽说己经退休,在大伙眼里还是很有威信,更何况他愿意掏出八百元钱,为胡大买来一个上好棺木,一身很上档次的寿衣,在他的带动下,大伙你三十,我五十的筹了一些钱,请来风水先生和道士,热热闹闹地做了两天道场!出殡后,在清理胡大遗物时,老张发现了一个油纸包,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十元五元甚至还有一角两角的钞票,细细一点,整整两千元!钞票里面还有一张纸,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这点钱捐给村里小学,算是我的一点心意”!老张眼圈红了,不少人流下了热泪!
卑微的胡大呀,村里的人没有忘记您,这辈子您才是我最尊敬的人!
我这辈子最尊敬的就是毛泽东主席,他是我的学长,我知道他老人家从韶山冲的一个山沟沟里面出来,到后来领导中国革命,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一个新中国是多么的艰难,也因此更加钦佩尊敬他老人家。
16岁的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走出韶山冲,到湘乡的东山书院读高等学堂,因为穿着朴素,长期干农活粗手粗脚,说话带在浓厚的韶山腔,被同学们嘲笑成“乡巴佬”。但是上学没几天,毛泽东就给他的同学们上了一课,国学课上老师让大家以“言志”为题做诗,当富家子弟的同学们还在抓耳挠腮的时候,毛泽东已经洋洋洒洒的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诗。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少年毛泽东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出他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老师看到毛泽东交的这篇诗文,也是赞不绝口,大呼此作蕴含王霸之气。其他同学也开始对毛泽东刮目相看,后来毛泽东这一届的同学里面,出了蔡和森、萧子升、萧三等一批杰出人物。
后来,毛泽东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长沙第一师范考试入学,也是在第一师范接触到更宽广的世界,接触到更多的思想,为后来寻找一条适合我们中国人国情的道路奠定的基础。
从一个少年“乡巴佬”到开国领袖,毛主席革命的几十年,从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三湾改编,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等一系列的耳熟能详的事迹,毛主席一路遇到了无数的困难险阻,稍有不慎都是万丈深渊,但是他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把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养成了燎原之势,这样的人当得起五百年一出的“圣人”这个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2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