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月变迁,有人说,现在的“过年”,只是集体放假,年味儿越来越淡,再也找不到儿时那种过年的感觉了。而我觉得,年味,其实并不是物质有多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人们抱怨年味儿淡,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年的需求、对年的情感,还是存在着的,只是找不到载体,找不着可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
我常常以为,记忆是最容易模糊的东西,在时间的长河里,它会一团一团的淡去。然而,总有些记忆刻骨铭心,多年后再想起时,依旧热泪盈眶,当岁月逐渐苍老,这过年就成了思念,其实,年味儿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深深地藏在我们的记忆里。
记得小时候,一个“小时候”就把时光倒退了几十年,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
腊月二十一过,就开始着各种忙,大人们忙着赶集买年货,吃过早饭后,早早就赶到镇上,穿梭在车水马龙,只见人头攒头的集市里,好不热闹,买些糖糖饼饼,瓜子、桔子、水果之类,还有哪大门的,房间的、厨房的各式各样的对联以及鞭炮,当然也少不了我们小孩子的新衣服,很快,一天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虽然那时候的生活十分拮据,但是为了揍热闹,不管是用的,还是吃的,多多少少都会买上一些。
接下来,就是大扫除了,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有哪桌登椅子,都刷了个遍,紧接着就是做年糕打米橙、做油粑,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打米橙是什么,在我们家乡,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些,打米橙就是将大米倒入爆米机里,放上柴火的铁架上不停地转动加热,等时间差不多时,把爆米花到出收集起来,然后调好糖浆, 倒入爆米花,再用一个木制的小模型木板,将爆米花快压平,切成块,就大功告成了,将切好的米橙用包装袋装好, 就等外出归家的儿女享用了。
做油粑,相信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在我们家乡,每到过年,油粑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用糯米粉加水加糖混合成稀糊状,然后捏成一个一个的圆形,这圆里面是空的,不能是实的,否则吃起来,口感就不好了,如果喜欢吃馅料的,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馅料包进去,然后放到油锅里炸的金黄色,就可以了,吃起来,香酥甜脆,口感极佳。
此时,年越来越近,陆续开始杀年猪了,左邻右里轮流着帮忙,上午这家,下午哪家,到处猪声叫,杀完年猪就是大家一起吃年猪饭,北方人叫杀猪饭,然后就是做腊肉,红焖肉、卤猪肉等。事先将红焖肉做好,待到过年时,将做好的红焖肉拿出来热一热就可以吃了。
一直忙到年三十,家家户户就开始贴对联,杀鸡了,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了,忙得有滋有味儿,小孩子们早早就开始洗澡穿新衣服了,终于等到过年了,说不出有多开心,吃完年夜饭,就准备窜门忙着拜年了,小孩们就忙着玩鞭炮放烟花了,直到深夜,还不愿睡觉。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说年味越来越淡,其实这年味儿啊,不像雨雪,自己能从天上掉下来,坐在家里你也等不来。它是忙年忙出来的,拜年拜出来的,走亲走出来的,窜门窜出来的,是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人们自己营造出来的。
而如今,很多住在城里的人,之所以感受不到那份久违的年味儿,那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疏远,即使是对门,住了多年也可能不认得,楼上楼下见面打个招呼就算不错了,关上门,各人是各人,亲戚朋友间,吃饭上饭店,拜年用微信,实在亲近的就躺在沙发上发个红包。爱动弹的逛逛街,上趟公园。假期结束了,这年也就过完了,实在是无滋无味儿。
最近,常在耳边响起的一句话就是:“过年了,你回家吗?不回了”,可你曾知道,村口那些等待又黯然离去的背影中,是否有你的亲人,儿时嬉戏打闹的院子里,是否还有你的脚印,那伴你长大的小桥流水,那久未开启的柴门,哪因操劳而干枯的双手,那皱纹也因岁月如沟,真正伤心的,不是懂与不懂,而是在与不在。当一些真心的相伴,却在末了被随了一句计划好的敷衍,当有人在某一刻还在执着的前行,却不懂良苦的用心,也就没有了意义。当我们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才明白了糊涂活着的存在时,但等繁华落尽,无尽苍凉,却与谁说?
过年了,若有空就回家看看吧,还是否记得村里的小桥流水?还是否记得久未开启的柴门?如果都不记得,还是否记得空巢的老人?
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年味儿确实越来越淡了。
记得我小的时候,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了,无论大人孩子,对待过年都充满了热情。家里再穷,再遇上了多大的事儿,过年也得比往日隆重。我的老家在鲁西北的农村。每到年根儿,家家户户洒扫庭除,赶集上店,预备年货了。到农村的大集上去感受感受吧,年味儿更足!比平时丰富热闹了很多。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大都是农民能消费得起的。人们推着车,挎着篮,哪怕是一棵白菜,几条小鱼,都要几下比较、反复挑选。小孩子们手里攥着大人给的几张毛票,吸溜着鼻涕,在人群里挤来挤去。一朵绒花,一串糖葫芦,几颗糖果就足以让孩子们心满意足。买鞭炮的地方更是挤满了人,二踢脚、五百响……此起彼伏。赶集回来,就是各种忙活。蒸馒头,炸豆腐泡,炸各种丸子,煮肉……家家户户飘出了香味。等到三十儿傍晚,五六点钟吧,巷口、街上都摆上了凳子,旁边放满了鞭炮,远近的村落全是爆竹声。初一早上吃过饺子,拜年更是一大景观。长辈家里往往是这波人还没出去,那波又来了,祝福的声音接连不断,喜气洋洋,一派祥和。那个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确实贫乏,但精神生活却很充实。
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了,可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却有了明显改变,对于传统的年文化,热情锐减。饭,平时都吃腻了;衣服,应季的都穿不了;亲属间的走动成了麻烦和应付……甚至鞭炮也不能随便放了。春节永远没不了,但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味儿渐渐淡去,淡去!
也许,再往后的人只能在资料和影视作品中寻觅当初的年味儿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