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青史君,很高兴能回答。
韩信,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我们所熟知的是他“战必胜,攻必克”的指挥艺术,熟知的是他出陈仓、定三秦、灭四国的辉煌战绩,后人多推崇他为“战神”。可以说,韩信的光芒一度盖过了项羽、刘邦,在历史上知名度很高,而这样一位神人,结局却不得善终,被夷灭三族,实在悲惨。
相信很多人会为韩信鸣不平,说刘邦枉杀功臣,“狡兔死,走狗烹”,实属小人一个。可结合史料记载,你会发现,韩信这个人不过是“生的逢时”而已,是乱世成就了他,因为此人除了超凡的军事才能,在人性上有许多污点,品行不正,恃功自大,为人不知谦恭,为臣不知退让,意图谋反。如果这样的人刘邦能容忍,那才是奇了怪了。
人格缺陷
《史记淮阴侯列传》开篇点破韩信做平民百姓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简单来说就是好吃懒做,不思进取。问题是韩信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的,亭长不给他准备饭,一怒之下离开了。
简直,他还有理了。
至于“乞食漂母”,漂洗衣服的大娘也只是看韩信可怜而已,其实内心也是瞧不起他的。大丈夫立于世,双手健全却不去谋生,天天吹嘘自己能成大事,这样的人放眼盛世,那就是“丐帮人”。
“胯下之辱”就更加离谱了,淮阴有个年轻屠户羞辱韩信,说“你长得人高马大,喜欢佩戴刀剑,其实不过是个胆小鬼。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认真的打量了对方一眼,从人家两腿中间钻了过去。讲真,这个故事我一直很不喜欢,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韩信不需要刺死他来证明自己,大可以不理他,何必要钻人裤裆?更加不理解的是,“胯下之辱”被许多人引用做正面教材,什么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人处世要学会忍怎么怎么样,不理解!
这些都是韩信年少时的行为,同时也暴露了他的人格缺陷,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军事天才
在为人处事上,韩信怎么看都是一个无赖。然而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有别于其他人的过人之处,韩信的过人之处就是他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
起初,韩信是投靠在项羽手下做了郎中。因多次向项羽献计得不到赏识,韩信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跳槽到了刘邦阵营。那时候的韩信没有表现的机会,声名不响,刘邦也没有重用他,只是安排他做了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汉军到达南郑时,刘邦阵营各路将领在途中逃跑,这其中就有韩信,逃跑的原因也是因为得不到重用。从这简单的事来看,“忠信”二字在韩信这里是不值钱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出人头地,建功立业,你不用我我就不干。我相信,如果不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韩信一定会跑到赵王或者齐王那里继续当差。
幸运的是,刘邦在萧何的举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而韩信这头雄鹰如愿以偿得到了天空,开始展露他超绝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东征夺取天下。公元前206年,刘邦采用韩信之计,趁项羽跟齐国田荣交战时,一举袭占关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快平定三秦之地。
彭城之战时,韩信献计于刘邦,“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对楚军进行战略包围。韩信与张耳进攻赵国,双方在井陉口进行决战。韩信诈降正面吸引赵军,暗中却派一小股骑兵偷袭赵军大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以致于赵军大乱,最后活捉了赵王歇,平定赵国。
不久,韩信东进攻打齐国,齐国将领龙且看不起韩信,没有采纳以攻为守的计策,要当面与韩信决战。韩信先命人用一万多袋沙袋阻住澭河上流,等到龙且进攻军队行到一半时,让人打开沙袋,河水奔涌而至,将龙且的军队冲散,韩信趁机杀掉了龙且,齐军大败。
公元前203年,韩信平定齐国。
野心暴露
打下齐国之后,韩信居功自傲的本性渐渐暴露出来,他写信给刘邦说:“齐国狡猾多变,反复无常,南面边境与出国接壤,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镇压他们,局势不一定能稳定。”这句话说的冠冕堂皇,表面是为了大局,其实韩信内心已经有了自立为王的想法,而且信中足可以看出他携带的威胁之意,就是说你刘邦如果不封我为王,齐国我就不给你镇压,如果他们再次反叛就怪不得我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看到这封信之后很生气。论统兵打仗刘邦是不如韩信,但是论权术,韩信跟刘邦足差着一个萧何,何况刘邦身边还有谋士张良。可以说,从这封信开始,刘邦对韩信已经有了戒心,迟早要收拾掉这个怀有异心的家伙。
除此之外,韩信野心还有另一个体现,齐人蒯(kuǎi)通借看相一说,来说服韩信拥兵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那么韩信有这个心思吗?他有。《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经不住蒯(kuǎi)通多次劝说,回应道:“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可见,韩信已经有了反叛之心。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
为什么不会呢?这里有点说道,原来二人是要在封赏,得到封地之后才答应会军。
据史料足以看出,韩信不臣中心已经显露无疑,可是他拥兵自重,刘邦也不好强行杀掉他,只有一步步卸掉他的兵权才行。
悲剧收场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之计,假借游云梦泽之行,把韩信擒住押往洛阳。不过这一次,刘邦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毕竟韩信乃有功之臣,没有证据而杀他不足以服众。
韩信兵权被释之后,心怀怨恨,常常不上朝,在家生闷气。这个时候呢,刘邦部下陈豨(xī)被委任巨鹿做郡守,临行前与韩信告别。此时,受到压迫的韩信终于露出了爪牙,他向陈豨吐露了想要谋反的心意,并答应只要陈豨谋反,他会作为内应。公元前197年,陈豨果然谋反,无兵无权的韩信和家臣商议,打算释放狱中的罪犯和奴隶,趁着京城空虚攻击吕后和太子。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韩信的家臣中有一个曾经得罪过韩信,被他抓了起来准备杀掉。这位家臣有个弟弟,知道韩信意图谋反的事之后第一时间告诉了吕后。吕后与萧何谋划,借刘邦平叛归来群臣来贺的理由召韩信进宫,趁机将其捆绑,在长乐宫的钟室杀了这位军事天才。
纵观韩信一生,也许是他的军事才能太过耀眼,以致于遮掩了他本身所有的污点。但韩信为人品行不正,为臣重权不忠,做人过于自负,这些都是他不得善终的致命因素。某种意义上,韩信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功名,为了名利什么尊严、忠义都可以抛去,与战国时期吴起有些相似之处,吴起死后被五马分尸同样不得善终。这类人在乱世能够凭一己之长成就丰功伟业,在盛世却无法生存,因为在他们身上忠、孝、勤、知廉耻、谦虚、与人为善,这些传统美德是看不到的。
总之,韩信不得善终由他本性所决定,是意料之中的事。天下已平定,韩信却还想着造反,最终被诛灭宗族,一代军事天才落此下场,可悲可叹!
一家之言,如有不同看法可留言讨论,欢迎关注!
自古以来帝王都害怕臣子功高震主,而且对于那些手握重兵的杰出将领更是忌惮不已,因为他们起兵谋反的概率很高,而且成功的概率是很好的,这对于皇帝而言自然是需要加强防备的。
刘邦作为开国奠基的人,自然离不开手下文臣武将的辅佐,在大局未定之时手下的人能力自然是越强越好,因为他可以为自己的成功贡献更多的力量。
韩信统兵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在楚汉争雄的时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人物,因此刘邦可以对其进行容忍,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天下的一统,韩信的能力便成为了一种巨大的威胁,韩信或许是忠心耿耿的,但是难免他手下的人生出异样的心思,随着权利的扩大,地位的提升,人心难免思变,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更何况韩信也不是意志坚定的人,很多时候往往身不由己,而韩信的身不由己对于刘邦而言那就是灾难,因此必须消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