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137-192年),字子师,东汉太原祁县人(在今山西境内)。王家累世为州郡的“冠盖”。“冠盖”本是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这里用来代指做官。据说,王允幼年时便有大节,有志于建功立业。与他同郡的名士郭林宗见到他,大为惊异,叹道:“此生一日千里,定是辅佐君王的真才子啊!”果然,这位郭先生没有看错,追周公赶姜尚,匡扶汉室,便是这位少年才子终身的夙愿。年少时的王允,刚烈、正直,不懂变通,真是宁折不屈。等到了廷尉,所有宦官催促行刑,而朝中士人莫不叹息。当时士大夫与阉宦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士大夫集团也不想失去一员猛将,于是大将军外戚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等人联名上书,为王允求情。
王允不再待在阉宦的眼皮下尽“愚忠”了,他隐姓埋名,辗转躲避到河内、陈留一带,伺机而动。189年,灵帝驾崩。王允这位汉室忠良,奔丧京师。当时正是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阉宦,用人之秋,就任命他为河南尹。真不知这位昔日的峥峥铁骨是如何地矫情屈意,阿谀奉承这位“暴君”的。但不管怎样,此时的王允就像一条眼镜蛇,不动声色地伏在那里,等着时机的到来。为了除掉董卓,匡扶汉室,王允处心积虑。
先打通一些高级官员,如负责京畿卫戍的司隶校尉黄琬、负责宫廷生活的士孙瑞、尚书杨瓒,个个都笼络好了之后,就差一个“主打”和内应了。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此时,东汉末年第一勇士吕布与他主子董卓间的矛盾正渐渐扩大。吕布空有匹夫之勇,情商高、智商低,正在为董卓发现他与老爷子身边的侍婢(这位婢女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貂蝉)有私情而大为烦心。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王允笑着将吕布诱进自己的圈套中。董卓一死,王允不由得松了口气,整个长安城里,百姓载歌载舞,欢腾一片。其实,貂蝉在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那么这貂蝉是什么来历?大约是在金、元时期,貂蝉的形象才出现在三国故事里,以后逐渐丰满定型。其中缘起之一便是陕北人认定米脂出了一个绝代佳人貂蝉,绥德出了一个帅气的吕布。有的戏里,“貂蝉”还和关羽有过一点瓜葛。回过头来,再说那王允,自除掉董卓以后,他的弱点开始表露出来。他原是刚烈的性格,有董卓的强权威胁,他小心谨慎,刻意周旋。不说作《汉史》还好,此话一说,更是断送了这位才子的性命。
王允说:“昔日,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得司马迁写出谤书《史记》,流传后世,诽谤宫廷。今天,国势中落,不能再让这些奸佞之臣在幼主身边左右执笔,以使我们遭到后世的讥笑。吕布说,把董卓的部属,全给杀了,以绝后患。王允以仁者之心说,:“他们没罪,怎能伤及无辜?”可怎样处理这些部众呢?王允与士孙瑞商议,下诏赦免董卓凉州军团将领,可又觉得不对,遂又停止发布赦书。王允又决定,解散凉州兵团,有人说:这样可能会激起凉州兵团的人起来造反。不如一面让皇甫嵩接管凉州兵团,一面再派大军进驻陕西以安抚军心。可王允又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关东军的猜忌。
当时,民间盛传,王允要诛杀所有凉州人,董卓旧部,人人自危。李傕请求赦免,王允回答:“一年之内,怎能有两次赦令。”吓得这位董卓的老部下惊慌失措,以为大祸即将临头,准备解甲归田。后来一想,总归一个死,不如杀上京师,或许还有转机,便与董卓的其他旧部将联合起来,直捣京师。192年六月间,凉州兵团攻入长安。吕布寡不敌众,带着董卓的人头,突围逃走,途经青琐门外,邀昔日的同盟王允同行。而此时的王允已准备舍身尽忠了,谢绝道:“安邦立国,是我平生心愿。即使不能如愿,我也甘愿以身殉国,皇上年幼,还需要我扶持。灾难一来,我自己逃了,留下皇上,于心不忍。还望你此次去关东,多勉励关东诸公一定要心念皇上啊!”这位忠贞臣子发表完最后的演讲,李傕也兵临城下了。六月七日王允被捕,与妻儿十多口共赴黄泉。
我觉得应该是为了匡扶汉室,下面是我个人观点。
第一点,王允的家族,汉朝是个十分注重门第声望的时代,王允是最为名门望族之后,必然不会为家族抹黑,爱国爱君这样光宗耀祖的事情,是王允心中所想。
第二点,王允的年纪,王允出生在137年,从这个时候到汉献帝的年代,王允经历了7代君王,无论东汉是多么的混乱,但是在王允生活的时代,东汉政权还是比较统一的,没有分裂的明显迹象,社会主要声音还是匡扶汉室的,这一定也是王允的志向,退一万步,连袁绍曹操早期都是以匡扶汉室为理想,何况王允呢?
第三点,王允的品德,一生都是守节秉义坚强不屈,这样正义的人,难道还不够为匡扶汉室证明吗?
最后一点,铲除董卓,董卓如今之后,群臣要么归顺董卓,要么痛哭流涕,能有几人实际行动起来的,以夷三族的风险,去密谋董卓,隐忍不发,为了就是铲除奸臣,如果王允为了不是匡扶汉室,那他何必要这样呢?不如归顺董卓,或者逃跑啊。
有人说,王允后来居功自傲了,的确如此,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评价他居功自傲,这样对他也是不公平的,在那样内忧外患的局面下,皇帝又那么软弱,王允能怎么办?把大局让给他人把控吗?这个时候信任谁不如信任自己,只是可以其谋略确实不足,最后落个身死人手。
但是当李傕郭汜即将破城之际,汉献帝问道“意欲何为?”李傕郭汜答道“不敢造反,只要王允死。”,王允二话没说,向汉献帝行了最后的君臣大礼,走向了死亡,就是最后的一幕,一充分表明了其对大汉的忠诚。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