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摄影爱好者,你如何看待摄影过程中的取舍?
那么,什么是摄影过程中的取舍?我们都知道,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要有一个主题。2,要将观看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你想要表达主题的景物(主体)上去。3,要有个简洁明了的画面。而要做到有个简洁明了的画面,就需要我们在拍摄初始的时候,依据拍摄主题的需要,通过摄影构图技法的运用,对拍摄的场景物进行“按需简化”处理:保留有助于突出被摄主体的景物,除去对被摄主体有冲淡效果的景物。这个“保留与除去”的选择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摄影中的“取舍”过程。
从某种的程度上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智能相机。他可以将关注点专注的集中在感兴趣的景物上,而忽视(模糊化)周围不感兴趣的景物。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现在你就可以直接的做个实验:在你的面前放个茶杯(或是其它),当你专注的看着这茶杯时,是不是感觉到只有这只茶杯是清晰的,而其它物品那怕是靠茶杯很近的物体都被选择了“模糊化”的忽略了。可当你拿起相机拍摄这茶杯后,再看拍摄的照片时,你就会发现照片里的茶杯,并不是像眼睛直接看到那样清晰的突出于其它景物,而是让茶杯周边的景物被冲淡“掩盖”了。
这就如同拍摄下面图中的花朵一样,眼睛所看到的花朵很漂亮很显眼。于是就在眼睛看到花朵的位置上进行了拍摄。拍摄后却发现照片中,原先漂亮显眼的花朵,被周围的草叶给冲淡了,没有眼睛所看到的效果了。
可当我们走近贴近这花朵(如下图),选取让花朵占拍摄的画面多些,舍去花朵周围的草叶后再拍摄。立刻感觉到花朵又漂亮显眼了。在这图例里,拍摄中场景物的取舍起到关键的作用。
用这个简单的例子想说明的是: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场景物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骤,他直接关系到一幅照片的主题景物(主体)是否突出,画面是否简洁完美。
下面就结合我自身的二个实例,说说“取舍”在实践拍摄中的运用。
1,摄影有句老话:“走近点拍摄”。这是提醒我们在拍摄创作过程中,基于创作意图的需要,尽可能的接近被摄主体,突出被摄主体。其实质是:通过拍摄距离的改变,引导构图的变换,确定拍摄场景物的“取舍”。如下图例《冬日》
拍摄初意是通过老人,火笼,晨霜三者之间的关联来表达拍摄意图的。但在(上图)画面中,却因老人的面部过于的突出,形成了视觉中心点,淡化了火笼和晨霜,这就违背了拍摄意图了。
于是,走近拍摄(如上图),在前期的拍摄构图中,舍去了老人的头部,选取老人的手与火笼为视觉中心,并将视线引向画面深处的晨霜。冬日,跃然于画面之中。
2,摄影还有句老话:“换个角度拍摄”。这是提醒我们在拍摄过程中,多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构图,拍摄出更具有感染力的照片来。其实质是:通过变换拍摄角度,寻求更好的构图画面。这是个拍摄角度“取舍”的过程。如下图例《乡镇的烧饼铺》
上图1中,“之”字形构图让画面呈现了平稳安静,腾腾的火焰在增添氛围的同时,也将视线引往被摄主体。但是,缺少了点什么呢?
在上图2中,换了个角度,在较大俯拍的拍摄角度下,人物,饼子,腾腾的火焰所形成的三角构图,不仅使得画面紧凑简练,也将“烧饼铺子”的主题更加的清晰突出展现出来,这正是在这图例中,前图(上图1)照片中所缺少的。
我们都知道“摄影做的是减法”。但我想,这里说的“减法”,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仅仅只是与绘画上的“加法”,在操作手法上的不同。而是在告诉我们“摄影做的是减法”的实质是:在摄影的拍摄过程中,对拍摄场景物进行“取舍”的过程。
摄影过程中的“取舍”,取决于拍摄主题的需要,存在于摄影的各种题材之中。在拍摄过程中,善于运用摄影构图等技法对拍摄场景物的“取舍”,尽力为摄影创作提供简洁的拍摄场景画面,是我们摄影人所应具有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考验摄影人“摄影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原创图文,分享实拍感受,如有疑惑请留言,谢谢您的观看支持与赞赏)尊重原创,请勿搬运抄袭~
摄影很有趣的一点是无时无刻都在取舍之间,具体在于:
一、器材的取舍
当你拿起手机拍照,你会觉得画质不如相机;当你用相机拍照,又会发觉不如手机轻便;
当你选择变焦拍摄,又会觉得光圈不够大;当你选择定焦大光圈,又会怀念变焦的方便;
当你提高ISO调整亮度时,又伴随噪点影响画质;当你降低快门速度,又会容易糊片等等。
这样的例子在摄影中处处体现。
二、价格的取舍
相机厂家的相机和镜头都有中高低端,丰俭由人,想要70200f2.8就要多花钱,次之就选f4的,再次之就选70300。
三、画面的取舍
一张相片的画面只有一座山,会显得画面单调;如果画面有山有水有云有人有村有家禽有飞鸟有高压电线杆有风力发电机,又显得画面杂乱不堪。这就要在画面中取舍,并在取舍中让画面平衡和谐。
取舍是摄影中最最常见的,这也是摄影耐玩的原因之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2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