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蝗灾形成后很难控制?
我总结为:生生不息、聚虫成海、行动敏捷三大原因。
生生不息
首先蝗虫最难消灭的主要原因是蝗虫规模成型后,基数数十亿之多,繁殖速度快,每只雌性蝗虫可以产生大概300只虫卵,而成熟期仅需要两个月。有了源源不断的“后援部队”支撑,蝗灾规模越来愈大,控制起来越发困难。
聚虫成海
其次是当地气候满足了蝗虫出生的条件,在以往,蝗虫并不是同时出生,而是在片区域内满足条件的先出生,不满足条件继续等待时机。
先出来蝗虫会被天敌吃掉一部分,后续出生的蝗虫,正好又把损失的数量补充回来,保持了生态稳定。
反之,蝗虫同时满足出生条件,会造成蝗虫数量严重超标,即便是天敌也无法短时间消化数量之多的蝗虫。
从而给蝗灾成型的机会,逐渐形成了虫海。
也有人因此开玩笑:“蝗虫一出生,便是含着树叶长大”。
行动敏捷
蝗虫最大特点是具有统一的迁移性,跟着大部队走,每只成年的蝗虫饭量与自身相当,加上庞大的基数,对当地的生态破坏十分巨大,吃完后随着大部队迁徙,向下一个目的进发,完全是出于本能。
它们行动迅速为当地人消灭蝗灾加大了困难,一旦出现在某地,还不待众人有所反映,它们已经吃饱喝足,大摇大摆的飞走了。
根治的方法,唯有提前部署,采取飞机大规模喷洒农药的提前方法,亦或者邀请养鸭户,在蝗虫集中点待命。
所以没有充分的准备条件下,蝗灾很难被控制住。
我觉得是,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幻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面,干旱幻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蝗虫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若虫——成虫,而控制蝗虫的最佳时期是若虫阶段。
若虫虽然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但是它仅有芽翅,能够跳跃,最关键是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需经过5次蜕皮才能发育成有翅能飞的成虫。 遇到这个题可能会有人认为灭蝗应该从卵开始,但是卵是被产在地下,而且过小,不好发现。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谢谢大家。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幻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面,干旱幻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蝗虫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若虫——成虫,而控制蝗虫的最佳时期是若虫阶段。
若虫虽然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但是它仅有芽翅,能够跳跃,最关键是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需经过5次蜕皮才能发育成有翅能飞的成虫。 遇到这个题可能会有人认为灭蝗应该从卵开始,但是卵是被产在地下,而且过小,不好发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