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为什么不管玄武门之变

促成“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因素众多,核心问题在于李渊选择谁作为继承人,这一问题的答案,将最终决定他,是否会阻止玄武门之变。

一、前车之鉴

李渊对立储之事有诸多顾虑,其中起决定性影响的恐怕是,在唐朝之前鼎盛一时的隋朝,再次出现二世而亡。这使他放下了以综合实力选择继承者的念头,对嫡长子并予以无条件支持。

唐初热议的政治话题,集中于探讨隋朝灭亡的根源。尤其废立之事,也一度成为焦点。主要针对隋文帝杨坚所托非人,废弃嫡长子杨勇,改立嫡次子杨广为太子。

《隋书》卷三形容杨广:

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

可以想象唐朝建立初期,关于国本一事,追随李建成的团体,必定会时时提醒李渊,以此为诫,切莫因有所偏爱,而重蹈覆辙。但李渊对前朝经验的吸取浮于形式。

才堪大用

杨广和李世民,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二人身上又有哪些相同点?我们将《隋书》对杨广的记载,和《新唐书》《旧唐书》对李世民的记载,逐一比较:

1.帝王之相:

杨坚曾经召相士,为诸皇子看相,结果是晋王贵不可言,这是杨广十三岁封晋王之后的事。也有相士对李渊预言“此子龙凤之姿,必能济世安民”,此时的李世民仅四岁。

2.才智过人:

杨广年少聪慧、好学、擅长写文章,沉着冷静心机深,老成持重有威严。李世民同样年少聪慧,筹谋深远,遇事果断,不墨守成规,心思难测。

3.战功卓著:

杨广无论是跟随父亲屡立战功,或是领命出征向来攻城掠地披荆斩棘,在杨坚眼中更是有乃父之风。李世民更是多次深入重围,或是支身涉险,解救受困的父兄,另兼斩敌无数。

4.依附者众:

杨广也曾因为仁爱、孝顺、谨慎、节俭,不仅得到帝后认可,大批官员支持,甚至收获了百姓的称赞。李世民结交江湖豪杰,接纳隋朝旧臣,德才兼备礼贤下士,麾下众多亲随死士。

成败由人

杨广和李世民对储君之位的竞争力,原本占据着,格外突出、并且极其相似的优势。坏就坏在,杨广立储前表现出的优点,不是争取上位时作出的伪装,就是横征暴敛时的秉持。

追悔莫及

暴露真实面目的杨广,对父亲兄弟斩草除根。隋文帝死前,对废杨勇一事,更是显出失足之痛。有这样极端又恶劣的先例在前,李渊在选择储君的态度上,转为接受用长不用贤。

二、慎之又慎

朝臣们认为,对于国家和百姓,杨勇所能造成的危害,可能远小于杨广。李渊则更需要考虑李唐江山能延续多久,自己和几个孩子的性命。于是他逐渐陷入了,凭个人喜好抉择的怪圈。

爱子之心

有时候越不成器的孩子,父母就会越关心帮助,不料孩子却更不争气,这个死循环帝王家也有。李世民扮演的是那个不会哭,没奶吃的好孩子。因为李渊潜意识里他是最强的,不需要操心。

暗流涌动

依据枪手博弈原则,李元吉在三人中,实力最弱,只能选择做螳螂身后的黄雀。因此在李建成和李世民决出高下之前,李元吉只能借刀杀人,而能对李世民构成威胁的,只有李建成。

孰听是非

李渊认为立嫡长子,至少能规避风险,不至于亡国。而且他害怕,聪明伶俐的李世民,平时也未见得对他百依百顺。万一将来起争执,自己是否有可能重演隋文帝的悲剧。

但他忘了,用长不用贤,只是个形式。从根本上说,也只是个机会性选择。用贤本没错,错的是错堪奸贤。祸起萧墙往往是因为,在辨识真伪和周密防范两个环节,出现严重漏洞。

三、意有所属

《新唐书》卷二提到,李渊曾经反复许诺李世民,事成之后封他为太子,事后又一再食言。因此我甚至怀疑,李渊不仅中意的接班人不是李世民,恐怕对李世民也早已心存芥蒂。

父子离心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提及,李渊有意迁都,李世民公然提出反对意见。之后李建成趁机串通李渊的嫔妃,屡次诬陷李世民拥兵自重、意图皇位。李渊则是不由分说,认定李世民有罪。

何其凉薄

接着出现了极具讽刺意味的一幕,盛怒之下的李渊,接到突厥来犯的报告,瞬间变脸,当即就和颜悦色安慰李世民,让他带兵去平叛。而且每回都是用时好,回来又继续猜忌。

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四、厚此薄彼

一次李世民跟随李渊,到李元吉住处,李元吉安排人要杀李世民,李建成阻止了。但当李建成得到李元吉表态,不会将责任推卸给他。对于失去这次机会,他表现出了后悔。

从这些描述我们推断,李建成当时,既不确定父亲的态度,又不愿被别人渔翁得利,所以不愿与李世民之死有牵连,况且仓皇出手恐投鼠忌器,才权且决定不杀。

此后,李建成不仅新招募两千长林军,还派手下去借三百幽州突骑兵。被人告发后,李渊也只是把李建成叫来责怪一番,没有遣散非法聚集的军队,只找了个手下胡乱顶罪。

李渊带着李建成、李元吉去仁智宫,留李世民独守京城。李建成教唆杨文干起兵的事却早早败露。不知道李渊这时生气为的什么。但应该是包含李建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本可使李建成阻止杨文干,李渊却让李世民带兵出征,也许预计李世民必死,才许诺太子之位。还给李建成挑了易守难攻的蜀地作为退路。即便如此,李世民没走几天,李建成再次官复原职。

李渊对待李世民可谓继父般的温暖。许诺李世民的话,转眼成空。平叛回来的李世民,却因几句道听途说,被李渊不由分说的指责。若非突然有仗可打,他几乎无地自处。

五、相煎太急

《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玄武门之变前后,兄弟三人间的争斗。先是李建成夜里请李世民到东宫赴宴,然后在酒中下毒。李世民中毒,吐血数升。

这时候李渊来探望李世民,甚至没有发怒,只是跟李建成说,“李世民向来酒量不行,你下次别找他喝了”。完全混淆视听,为李建成开脱,已经把李世民当牺牲品了。

李渊还对李世民说,“这个国家都是你的功劳,我想让你继承,是你一直推辞的。况且建成比你大,当太子也有很长时间了,我不忍心废他的太子之位。”

太没有人性了,李世民不是你的儿子吗?这样偏心实在太过分了。难道李世民就活该倒霉?李建成做了多少坏事,一个父亲就没有点明辨是非的能力吗?如此,怎不令人寒心。

接下来更过分了,李渊说,“我看你兄弟好像合不来的样子,要不你到洛阳自立为王吧,就像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一样”。虎毒不食子啊,李渊竟然诱骗亲儿子自毁前程。

李世民要是相信他爸爸的这套鬼话,很快就会被全天下视作逆贼,名正言顺的起兵讨伐,甚至被手下枭首领赏。李渊其心歹毒可见一斑。已全然不顾昔日舍命相救之情。

李建成李元吉串通后宫天天造谣,李渊终于是想要降罪于李世民了。李元吉要求杀李世民,李渊的回答是,“他有功劳,用什么理由杀他?”

而得知李世民说李建成要杀他,李渊惊讶,但却不着急。大概是惊讶,你怎么知道的。并且第二天他划船去了,李世民的死活他真是一点没放在心上。

再说,明知兄弟二人有嫌隙,让李元吉把李世民的将领士兵全部带出去外面打仗,这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吗?而且让李世民早来申辩,自己故意不露面,也不保护李世民。

听说李建成死了,李渊还语带双关的埋怨,“早不作打算,现在怎么办。”显然玄武门之变的最终结果和他的期望是相反的,这样一个一心要置儿子与死地的父亲,古今罕有。

李渊是否派人参与玄武门兵变,史书上没有明说。但是,既然已下决心,让李建成继承王位,如果李世民对李建成构成威胁,李渊作为父亲,一定会为李建成扫清障碍。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李渊对于玄武门兵变,有听之任之的嫌疑,只不过最终结果却不是他所期待的,他支持的皇位继承人是李建成。这一选择,也将成为他与李世民之间,亲情的裂痕。

有趣的在此次玄武门之变中,伤亡最惨重的,竟是玄武门的屯兵,甚至云糜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匆忙迎战、双双战死。当时东宫和齐王府的兵马尚未赶到,又无圣旨。

那就说明敬、吕二人是和李世民的下属交战。从匆忙应战中看出,二人并非太子党人,所以对计划不了解。那么他们敢于在事发后,当即做出调整应对,应当是获得了李渊的授意。

正是因为李渊不辨是非黑白,纵容兄弟相争、手足相残的事件屡屡发生,甚至还派人在其中充当打手。在唐中宗至唐肃宗的数十年间,在大明宫北宫门,又发生了三次玄武门政变。

李渊根本无法制止玄武门之变,他自从当上了皇帝,平定了天下以后,每日贪图享乐,很少理朝政。

朝廷一半的大臣都是太子的人,一半的将军都是秦王的人,就连宫中很多的侍卫和统领都是太子和秦王的人。

他早就被这两人架空了,没有了耳目。

一、太子和秦王早就有了矛盾

太子是嫡长子,最有资格做皇帝的人,很多的大臣都是支持太子的。

大唐有一半的疆土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由于攻劳太大,他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军,这个职位和太子一样高。

两j人谁也不服谁,都是盯着皇位的。

二、太子决定除掉李世民

太子觉得李世民威胁他的地位,他在魏征的建议下决定提前除掉李世民,不过消息提前泄露,李世民决定在玄武门除掉李建成。

皇家的事都是龌龊的,为了皇位,父杀子,子杀父,兄杀弟,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李渊参与这个事情,也许就会暴毙而亡。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1753.html

(0)
上一篇 2022-07-08 上午11:26
下一篇 2022-07-08 上午11: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