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人物故事,欣赏、享受文艺我喜欢《三国演义》,学习、研究历史我喜欢《三国志》。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罗贯中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原型,塑造、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及其兴衰过程,展现出一幅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画卷。全书描写大小战争40多场,有声有色、各具特色,惊心动魄、脍炙人口;涉及人物千余,成功刻画出数百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故事精彩纷呈,流传至今,有口皆碑。
《三国志》则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晋代史家陈寿从三国鼎立的历史特点出发,视三方为互相独立的国家,因而三国并叙,各自成书,如实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因史料不足,《三国志》写人记事比较简略,全书内容不夠充实。南北朝史家裴松之为其作注,纠正错讹,补充史料,《三国志》得以完善。
一个小说,一个历史,功用不同。该喜欢哪一个?
我更喜欢《三国志》因为三国志是由陈寿编写的史书,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更多层次上是掺杂了作者的情感。二者相比较而言虽然《三国志》也并非完全可靠但是相比较而言它比《三国演义》更具真实性。
其中对于曹操的人物形象上,《三国演义》是把曹操当做一个窃取汉室的奸臣奸雄。在《三国演义》中曾经多次对历史上一些事件的描述进行添油加醋,这里我就列举一二。最出名的就是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三国志》中记载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不妨根据当时的环境来想想曹操说的这段话,其中凄怆二字可以体现出曹操把吕伯奢一家杀后发现是误杀感叹到,哎,罢了罢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通过语境可以发现曹操说这句话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勉强的也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辩护。
然而到了三国他就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罗贯中还添油加醋,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改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前一句更多的是曹操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就事论事的说了这么一句。虽然说曹操太狠了,但是他能这么说,至少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而演义添加的天下二字就把曹操一副奸雄的形象表露无疑,更是凸显了其心狠手辣。在《三国演义》中远不止一处和历史不相符的,后续我将更为详细的述说。
由此可见,要是更想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来说《三国志》显然是更具真实性的,要是从学习权谋,欣赏故事的精彩程度上显然《三国演义》更有可读性。
但是就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显然《三国演义》更会对我们造成误导,因此小编更喜欢《三国志》。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一统接近百年时间的历史,其中主要以战争为核心内容,讲述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尔虞我诈的政治较量和跌宕起伏的军事斗争。
作为一本广为流传的小说,它以《三国志》里面的史实为根据,再参考裴松之替《三国志》所作的注解,再进行文学渲染与灵感创作。乃至其里面的经典故事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三气周瑜,草船借箭这些故事即便过了数百年还能被人们所熟知,作者罗贯中笔下的关羽与诸葛亮更是成为后世争相崇拜与尊奉的对象。
罗贯中凭借着此书彻底剔除历史书乏味无趣的标签,在这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他运用采用浅近的文言,妙趣横生的笔法完美展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荡气回肠的故事,极具色彩的人物形象。尽管是三分虚,七分实的通俗演义,也能世人为之津津乐道,作为读者我更愿意看这部极具魅力的《三国演义》。
而《三国志》作为记录三国时期的纪传体,更是《三国演义》的创作蓝本。《三国志》主要讲述历史事件,作者运用简洁的文笔并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出于史学家的严谨性,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从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时至今日,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唯独只有《三国志》还流传至今。个人认为在读完《三国演义》后,出于对历史真实性的考究,不妨继续研读《三国志》,以便更能真实体会到这段历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1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