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不是每一个作品,都叫世界名著。一部世界级的大作,从开头就已经把你套得牢牢的!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表现风格,开头方式也各种各样,以下这几个够惊艳,够别致:
1. 作者自我吹捧型
“你要是没读过一本叫做《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你肯定不知道我是谁,不过这没关系。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马克·吐温的人,他大多讲真话。”——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不仅吹捧了自己爱讲真话的可贵品质,还顺便宣传了自己的另外一本书~完美。
2. 业绩汇报型
“他是一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
八十四天业绩零蛋,像不像悲伤的向领导做汇报的你。以此开头,寥寥几笔勾勒一个生存艰难的环境。
3.英语老师教学型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一丽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
妥妥的英语音标学习小课堂!作者用充满仪式感的发音,表达主人公对女神的迷恋和狂热。
4.生活哲理型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第一句先用道理赢得信任,之后的内容更容易被读者认同。
5.形象比喻型
“我是一台被动的相机,开着快门只记录不思考。”——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再见,柏林》
“火车头嘶哑地叫着,赛默林到了。黑色的列车在山上的银色灯光下停了一分钟,‘扔出’又‘吞进’了各式各样的人。”——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比喻的好处,无需赘述,就问你生动不生动。
6.激烈矛盾冲撞型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世界的两面性,仿佛形容每个时代都合适,直到今天还一直被人们引用。
先盘点到这里~
总之,世界名著除了有着永恒的主题、经典的人物形象、能经受时间考验的艺术价值,更有先声夺人的开篇,一眼俘获读者芳心!
有两部世界名著的开场白令我记忆深刻——
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小说之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场白一句话,其实已经成了古今名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假如一个从来没有阅读过这本小说的人, 第一次捧起这本书,翻开首页,看到了这句话后,第一感觉是什么?“这是一本关于不幸的家庭的故事”,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不过托翁的《安娜·卡列尼娜》一书,可不仅仅写了不幸的家庭,确切的说“不幸的家庭”不是其主要题材,女主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命运,才是这部小说的主要题材,她在一个官僚家庭的地位、和官僚丈夫的关系、社会对一个女人的种种制约、女人内在的种种作为人的某种欲望的觉醒,同时,当然也写了安娜卡列尼娜家庭的不幸,她的出轨给这个官僚家庭带来的严重困扰,最终导致家庭崩溃,但内涵中,你却可以认为这是哪个死气沉沉、陈旧腐败社会的某种系统的崩溃,甚至你还可以看到一些零星的关于女人平权渴望的东西。但是,真得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吗?用今天的眼光去审视托翁这句话,我又有了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因为幸福往往是一种感受,各个时代、各个家庭、各个人的幸福感受也都是不同的,尤其因为价值观不同,各人的幸福感受很可能天差地别,即便是形式上的、表面的幸福感。而不幸,确实是各有各的不幸的,因为各人遭遇不同、各人价值观不同,对不幸的体验和感受也当然不同。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百年孤独》第一章第一句话也令我印象深刻: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似乎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一句简直普通的不要再普通的叙述句,像聊家常,像回忆句,像在讲故事,“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句话作为小说开头,本来应该是作者站在“上帝”的地位,以俯瞰的视角,开始讲述一件事情的开始一句话,那么正常的话,应该是一句陈述句,描述或者交代一下当时的情况,这个句子整体的似乎也确实如此,可是你认真阅读它的时候,会有一种不对劲的感觉,感觉这个“上帝”在描述或者陈述时,怎么好像不太……有把握的、犹豫不定的、很不确定的,“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准会想起……”?什么叫“准会想起”?奥雷连诺上校到底“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莫言曾经说过,他的小说受到《百年孤独》的影响很大,所以我猜,只是瞎猜的,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开头那句“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很可能就是受到了《百年孤独》开头的这句话影响,都是一种回忆式的陈述句,但又都有一种模糊的年代感,这种回忆式兼模糊的“多年前”句式,多少带有一种荒唐感,使得小说从开始就具有了陷入式的魅力。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小说的顶峰之作,差不多可以说,后人已经很难在现实主义小说写作方面,再有更具突破性的创造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则可以说是现代派小说的经典作品之一,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现代派小说,是对现实主义小说的一大进步,一大突破,现实主义小说当然继续存在,还有无数的作家会去写,但不满足现实主义小说的作家,还有了现代派小说的种种选择。现实主义小说已经很难再有突破了,而现代派小说由于品类众多、流派众多、写法众多,起码在目前可预见的未来内,现代派小说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各个层次各个品类的、向更深更广的区域获得突破。这就是欣赏《百年孤独》等现代派小说的意义之一。
扯远了,打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DoDo生活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7dodo.com/aiwen/10937.html